2025年6月19日,威廉希尔中文官网举办爱智高端论坛第320期学术讲座——俄罗斯科学院沃罗日希娜研究员以“在法国的舍斯托夫哲学——流亡语境下的思想转型”为题,深度剖析了俄罗斯存在主义大师舍斯托夫的思想蜕变。这场讲座不仅串联起俄罗斯哲学与欧洲存在论的对话脉络,更以流亡经验为切口,引发当代人对理性边界与存在本质的深层思考。本次讲座由威廉希尔中文官网院长蒋红雨教授主持,史书副教授担任翻译工作。
克谢尼娅·弗拉基米罗夫娜·沃罗日希娜(Ворожихина Ксения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)是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,研究专注于十九至二十世纪的俄罗斯哲学、伦理学、法国哲学、存在主义,任《历史与哲学年鉴》和《祖国哲学》杂志编委会成员,撰写《俄罗斯的文明独特性、基本价值观和历史道路: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》、《俄罗斯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和个人主义》等多篇文章和著作,研究成果兼具历史纵深与跨文化比较视野。

讲座中,沃罗日希娜教授以舍斯托夫1920年流亡巴黎的历史为起点,勾勒出这位俄罗斯哲学家在异乡完成的从“俄罗斯本土批判”到“欧洲存在论对话”的关键转型。她指出,流亡者的三重矛盾——俄罗斯哲学传统与欧洲主流的碰撞、犹太身份与基督教文化的隔阂、“无家可归”的生存体验,共同构成了其思想重构的核心张力。“舍斯托夫的流亡不是地理位移,而是哲学语境的颠覆。”教授以《雅典与耶路撒冷》为例,阐释舍斯托夫对理性主义的彻底反叛:希腊哲学代表的“雅典传统”将存在降维为认知对象,而他主张回归“耶路撒冷”的信仰维度,以苦难、绝望等非理性体验触碰存在本真。这种批判在二战后流亡哲学中回响,成为阿多诺、利奥塔等学者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。

讲座的核心议题聚焦于舍斯托夫与欧洲哲学的复杂互动,沃罗日希娜对比了其与海德格尔、萨特的共鸣与分歧:尽管同以“个体生存”为哲学基点,但海德格尔保留存在论的系统性,萨特的“自由选择”仍受启蒙理性束缚,而舍斯托夫拒绝任何理论框架,将“信仰飞跃”视为超越理性遮蔽的唯一路径。在问答环节,沃罗日希娜研究员针对“舍斯托夫在法国是否放弃了对俄罗斯哲学的关注”、“如何理解舍斯托夫与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关联”、“舍斯托夫在法国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有何启示”等问题予以耐心解答。

蒋红雨院长在总结中指出,舍斯托夫在法国的哲学探索是流亡者的思想自救,也是俄罗斯哲学与欧洲存在论的深度对话。这场讲座不仅让听众深入了解了舍斯托夫在法国的思想转型,更引发了大家对哲学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。本场讲座犹如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,不仅勾勒了俄罗斯哲学在欧洲语境中的嬗变轨迹,更以舍斯托夫为模本,揭示了哲学作为“异乡人”的永恒命运:在理性之光与存在奥秘中,始终守护着追问本质的勇气。(威廉希尔中文官网供稿)